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在于加快社會經濟發展,而臨江社會經濟發展的關鍵又在于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今年新農村建設的工作落腳點表現在三個方面。 首先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實施農產品加工項目帶動戰略,壯大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通過貼息補助、投資參股等政策,集聚項目資金優勢,優化項目資金投向,重點扶持帶動能力強、與農民聯系緊密、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農產品加工項目,確保做大規模,做出效益。啟動農業產業化集中區建設,實現農業產業化新突破。加快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其次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社會事業建設,著重為農民辦好十件實事:一是新修農村道路102公里,實現全市93%的村通油(水泥)路。二是加大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建設,全部解決農村安全飲水問題。三是實施農村清潔能源工程,努力開發小水電和建設沼氣池,新建秸氣化村3-5個,新增使用清潔能源用戶200戶以上。四是對分布在沿江、沿路、沿旅游線兩側的34個村的臟亂、差環境進行整治,改造危房,搞好綠化、美化,徹底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五是全面免除全市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六是深入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農民參合率力爭達到90%以上,新建、改造2所醫院和5所鄉鎮衛生院,改善行政村的衛生室條件。七是加快有線電視網絡,解決20個自然村廣播電視“村村通”,新開通1000戶以上。八是實施陽光工程培訓,勞動技能培訓,開展經常性的文化下鄉活動,支援農村的各類圖書達到2萬冊。九是啟動以農業信息化為主的“金農”工程,加快試點村電子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十是擴大農村社會保障覆蓋面,在全市范圍內建立農村最低保障制度。 第三是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要利用村兩委班子換屆契機,配齊配強村級班子。使村干部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領頭雁”。加快職業培訓學校和鄉村農民培訓點建設,建立多元的培訓機制,加大對青年農民培訓工程、陽光工程、綠證工程、鄉鎮企業藍色證書培訓的支持力度,全方位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崗位技能、就業能力,更好地適應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