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州是图av/欧美日韩av无码在线/五月婷婷在线观看/午夜两性试看

臨江網

 找回密碼
 點這里注冊

QQ登錄

只需一步,快速開始

搜索
熱搜: 臨江老照片
臨江網 首頁 臨江資訊 查看內容

吉林省臨江市_臨江市新農村建設成就矚目

2008-6-22 19:14| 發布者: admin| 查看: 948| 評論: 0

(長白山日報第二版)走進臨江市的村村屯屯,到處可以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清新氣息:寬闊筆直的水泥街路,街路兩側綠樹成蔭,紅頂白墻的整齊房屋,鱗次櫛比的工廠,長夜徹明的山村路燈,村民健身活動的場地,三三兩兩的人們圍坐一起笑聲朗朗……

臨江市地處長白山腹地,鴨綠江中上游,全市共有70個行政村。境內山多地少,溝壑縱橫,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各鄉鎮都分布在茫茫大山之中。長期以來,由于受自然狀況、地理位置和政策環境等因素的影響,限制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滯緩了農民致富步伐。自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以來,臨江市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立足實際,采取加大宣傳力度、大力調整產業結構、發揮能人帶動作用、培育新型農民等一系列措施,有效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村民的生產生活條件,取得了顯著成效,踏上了一條具有臨江特色的新農村建設之路。

加大宣傳力度 促進新農村建設

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臨江市開展了以新農村建設為主題的各種宣傳活動,營造濃厚輿論氛圍支持新農村建設,動員和激勵廣大農民群眾積極投身新農村建設。一是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圍繞新農村建設精心策劃,開辟專欄專題,及時跟蹤報道好思路、好經驗、好典型。二是各鄉鎮層層發動,廣泛宣傳,使新農村建設的目的意義、總體要求、工作內容及具體措施家喻戶曉。三是制定了臨江市新農村建設宣傳口號20條,發放各類宣傳資料1萬余份。同時,該市還在4個出口設置了4塊永久性宣傳牌。全市掀起了鄉村組織和廣大農民推進新農村建設的熱潮,廣大農民從“要我建”轉變到“我要建”。

堅持產業推進 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發展農村經濟。該市充分發揮山區資源優勢和生態優勢,緊緊圍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增收,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建設,以產業的大發展促進農民的大增收,以農村經濟的大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按照“市場帶龍頭、連基地、富農民”的工業化發展模式,以建設省級農業產業化集中區為目標,重點培育了以人參、紅景天、淫羊藿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基地;以甜玉米、山野菜、林蛙為主的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基地;以山葡萄、黃煙、安格斯肉牛為主的特色種植養殖產業基地,通過基地建設,推動特色產業朝著“一村一品”、“一鄉一業”方向發展。目前,該市各類產業基地面積達4.9萬畝。同時,以基地建設為保障,扶強了健今藥業、寶健木業、宏大藥業、長白山鹿業等12戶省和白山市級龍頭企業,共帶動農戶1.2萬戶,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5400余人,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600余元。

發揮能人帶動作用 推進新農村發展

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人,特別是能人。該市以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契機,把經濟能人選拔到村級領導崗位上,充分發揮農民黨員、村支兩委和經濟能人的帶動作用。鬧枝鎮黑松村位于長白山腹地一個小山溝內,臟、亂、差問題突出,經濟發展緩慢是長期困擾該村群眾的一大心病。自從做了多年建筑生意的村民英秀柱當上村支書后,帶領村民開始了二次創業。在英秀柱的帶動下,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美化家園。利用流經該村的豐富水資源,建起了水電站。依托電站,又建起了甜玉米保鮮加工廠,促進了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如今走進黑松村,映入眼簾的是水泥路貫通家家戶戶,綠樹成蔭,村民住上了標準化新房。3000平方米的農民公寓樓和5棟200平方米的別墅樓聳立在村邊。村里的學生學費、有線電視收視費、自來水費等全由村里負擔,60歲以上老人每年還發500元養老費。

加強農村勞動力培訓 提高農民素質

為充分調動和發揮農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激勵他們投身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該市大力實施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積極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先進實用技術培訓、勞動力轉移培訓,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針對以往農民培訓中,一支粉筆、一份資料、老師一講到底的模式,對文化基礎不高的農民學習效果不佳的實際,臨江市改變以往培訓方式,采用了計算機、投影儀等現代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方式培訓農民,使農民看得見、聽得懂。目前,共舉辦各類培訓班100多次,培訓新型農民2.2萬人次,提高了農民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本領。同時,為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可持續發展能力。該市把發展農村基礎教育作為提高農民發展能力的根本措施來抓,不斷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自2004年以來,在大中專師范畢業生中公開招考了70名教師充實到各鎮村學校中,目前,在全市農村小學三年級以上全部開設了英語課。

新農村建設帶動了該市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民收入顯著增長,農村呈現出繁榮發展的局面。2006年,該市農業總產值達到6.48億元,同比增長8%,農村總收入完成12.6億元,同比增長8%,農民人均收入達到3794元,增長10%。

最新評論

驗證碼 換一個

下級分類

關于我們- 產品服務- 誠聘英才- 法律聲明- 聯系我們- 手機版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