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日報第二版)臨江市委、市政府帶領全市人民依托本地資源優勢,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實施工業強市戰略,把工業發展作為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和加快綜合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的政策機遇,轉變增長方式,調整優化工業結構,提高發展質量,工業實現了較好較快地發展。 抓工業園區建設 為企業發展打造平臺 經濟重點抓工業,工業重點抓園區,這是臨江全市上下形成的共識。該市為推進特色資源規模化、產業化,對資源開發建設項目進行了科學規劃,讓那些關聯度大、相互依賴、有利于延長產業鏈條、節約能耗的項目盡最大可能集中到一個工業園區內。為使園區盡快成為建設的龍頭、對外開放的窗口和招商引資的基地,吸引更多的客商到園區投資興業。一方面為真正實現企業發展無阻礙,對在園區建設的企業在執行國家、省和白山市優惠政策的基礎上,同時規定只要外地有的優惠政策都可以使用,吸引國內外客商進駐工業園區建項目。另一方面為了加快園區經濟的發展,該市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敞開園區大門,走出去招商引資。多次組團外出考察,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邀請省內外知名企業到園區參觀、考察、洽談,多種形式招商,取得了明顯成效。相繼引進了德國駛多飛公司、新加坡邏輯集團、云南慶中公司和大連圣邁公司等一批戰略投資者,掀起了新一輪發展高潮。2006年,共簽訂合同項目43項,引進域外資金6.3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9億元。如今,園區在全市經濟發展中的輻射帶動作用日益明顯。特別是一批“農”字號龍頭企業的迅速崛起,成功地架起了農戶、基地和市場之間的橋梁。僅臨江經濟開發區內的健今藥業、宏大藥業、康龍藥業三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以“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利用境內豐富的中藥材資源,打響“天然、純正、獨特”的長白山醫藥品牌,逐步建成中國北藥生產基地。目前,這些龍頭企業共帶動農戶6500戶,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5400余人,增加農民收入3000余萬元,實現了企業與基地雙贏。 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增強企業競爭力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臨江市在資源開發的同時清醒地認識到,境內資源雖然十分豐富,但主要產品仍停留在對產品粗加工上,科技含量低,產品附加值低,搞經濟建設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向資源精深加工要效益。為此,該市緊緊圍繞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增強科技創新能力。2003年以來,共投入經費5400萬元,用于加快新產品研制開發,鼓勵支持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活動,較好地解決了涂層顆粒鎂、氣體噴吹溶劑精練高純凈鎂合金、高碳釩高速鋼雙金屬復合近終型材軋輥、超細二氧化硅功能材料、淫羊藿組織培養基的篩選、北芪無公害栽培技術、東北紅豆杉人工仿生栽培、林下五味子人工模擬繁殖技術等經濟發展中一系列重大技術難題。為切實提高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促進科技優勢向經濟優勢轉化,該市想方設法把開發的新成果、新技術、新品種應用到各個領域,現已成為臨江產業發展的主導方向,一批優秀科技新成果被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增強了企業的競爭力,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興輝助濾劑有限公司目前已擁有自主研發的專利兩項,生產的RS、TS、RSA三大系列二十多種產品已占據國內主要市場,其中食品工業用硅藻土助濾劑RS、TS系列產品被授予“吉林省名牌”產品;寶健木業研發的“爽風”牌木質百葉窗具有環保、無污染、美觀等特性,目前產品全部出口美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目前,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達到55.69%。 突出工業主導地位 促使經濟上新臺階 為切實提高工業經濟運行質量,該市深入開展了提速增效活動,對通鋼集團栗礦公司、翔豪實業、賽力特公司、吉能水電臨江分公司、寶健木業、興輝助綠劑等39戶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逐戶分解落實提速增效任務指標,同時,企業包保領導經常深入企業,調查研究,聽取企業情況匯報,主動幫助企業解決生產運行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并和企業一起進行生產運行分析,超前應對市場變化,全力推動工業提速增效,工業經濟運行速度和質量明顯提高,工業經濟穩步發展,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該市還始終堅持“大項目大發展,小項目小發展,沒項目不發展”的理念,大力實施投資拉動,推動工業經濟的發展。如何將項目“蛋糕”做大做強,為工業經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臨江市的決策者提出了增強三種意識,即時不待我意識,廣開渠道抓項目;開拓進取的發展意識,突出重點抓項目;敢為人先的競爭意識,集中力量建項目。全市上下凝心聚力,求實創新,把“大上項目、上大項目”作為臨江經濟實現更好更快發展的命脈工程,狠抓重點項目建設,投資趨于更加合理,結構優化日益明顯。總投資1.63億元的臨江市美詩頓3萬噸超微細二氧化硅功能性化工材料生產項目、總投資1.25億元的寶健木業年產50萬套木質百葉窗擴建項目、總投資1.1億元的長白山化工公司5萬噸硅藻土基體無毒殺蟲劑等一批重點工業項目建設穩步推進,有效地拉動了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同時,工業已成為該市經濟實現“快跑”的主導力量。 2006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7.67億元,同比增長8%,財政收入1.68億元,同比增長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