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溝通 從回顧家長與孩子談話方式的變化過程,不知您是否悟出了什么?諸多家長與孩子溝通不良的個案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便是孩子自小到大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在對他說話時,比較多地從“應該對孩子說什么”角度出發,而很少考慮“怎樣說孩子才接受”。 關心話語:簡練說 場景與假設 1.您送孩子去上學,出門前,邊給他整理衣服邊叮囑他:“樂樂,路上要小心,過馬路時要等綠燈,遇到生人別隨便搭腔,遇到什么困難,記得找警察……”可您的孩子卻頭也不抬:“媽媽,您真煩人,每天都講這一套!” 2.您去學校接女兒回家,一路上,邊給她擦汗邊關切地問:“苗苗,在學校聽話嗎?有沒有人欺負你?還記得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嗎?”結果,女兒給您的回答卻是:“媽媽,我的耳朵都要起繭了!” 事實與結果 在這樣的交流與溝通中,您越來越無法理解孩子:這孩子怎么越來越討厭我?其實,每個孩子都渴望得到家長的關心和愛撫,但“小大人”意識又使他常表現出不愿接受的樣子,尤其不喜歡家長“窮追猛打”式的提問和喋喋不休的說教。 應該這樣做 有位聰明的媽媽曾在兒子上學前故意問:“路上應該注意什么?”兒子快樂而驕傲地回答:“注意安全!”由此可見,對于關心的話,家長干脆、簡練的囑咐會更加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