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誠, 溝通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真誠的態度是獲取彼此好感的靈丹妙藥。父親與孩子間的溝通、相處,亦是如此。 可是,隨著時代的發展,青少年的日趨早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隔閡也越來越明顯了。一個女同學曾對她的老師說:“我跟爸爸在一起的時候,總覺得無形之中有什么東西隔著我們,只能找一些干巴巴的廢話來說……” 應該說,社會對每一個家庭都是力求公平的,可為什么有的家庭中的父母,特別是父親卻不能與子女很好的地溝通,甚至形同陌路人呢?產生隔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是父親與孩子不能互相理解。孩子看父親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父親看孩子,則是什么都不懂的毛孩子;做父親的總把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孩子,而不管孩子們是否理解、是否心悅誠服的接受。這樣的教育方法自然不會有好的效果,沖突當然在所難免。 孩子們跟大人一樣,對人格和尊嚴看得很重,自尊心很強,他們希望大人,尤其是父親尊重自己,能坐下來,以平等的姿態做知心的朋友,而不是只是長輩,更不希望父親擺出一副長者面孔動輒訓罰呵斥。 教育孩子最要不得的方法,也是隔閡產生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父母打罵和冷嘲熱諷。孩子最大的弱點就是幼稚、易激動。一旦遭到父母的白眼,往往就會喪氣、寒心。這樣,也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對立情緒,總覺父母是在有意刁難他們。 心理學家及精神分析學家研究許多現象后,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父子之間產生煩惱是因為最好的父親往往不一定是真正最佳的。父親也有犯錯誤的時候。這時,父親應真誠地對待孩子,決不應再矜持、隱瞞。 李立三的兒子人紀、人俊初到北京和他見面的時候,父親就坦率地問:“我曾犯過錯誤,你們聽到了嗎?”孩子們說,聽過一些,但搞不太清楚。于是,李立原原本本地將錯誤講了出來,又說:“這好比墻上有個釘子,你碰了一下,就應該記住,別再去碰它,不但自己不要碰,這里有釘子,我就吃過了,你們千萬要注意,大家不要去碰釘子。” 還有一次,人俊在老家看到父親與另一位同志的合影,照片后有李立三的題詞:“天下英雄惟使君與吾耳。雖不必有此事實,亦不可無此志氣,非感自負,實自勉也。”人俊寫信把這件事告訴了父親。李立三很快回了信,他說:“關于那個問題,充分反映了我少年時期狂妄自大的壞習氣,我在上面吃過不少虧,后來犯錯誤,是與此有直接聯系,思之痛心,望你們千萬以此為誡。” 真誠的魅力還在于父親必須直面自己所厭惡的世界。父親常會陷入“我年輕的時候,可不是這樣的!”之中,然而時代的變遷已改造了孩子們的生活,他們需要的與父輩需要的已大為不同,孩子們喜歡一位開明的父親。 父親的真誠相對于母親的真誠顯得更重要。古書上稱母親為家慈,稱父親為家嚴,嚴父慈母,父親的判斷總是更準確、更公允一些,對孩子來說,父親的所作所為更有分量,他們將父親視做正確與否的尺度。所以,父親能否真誠地與孩子溝通,直接關系到與孩子的相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