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的長白山,美麗的鴨綠江,銀裝素裹,江山如此多嬌。國省干線沈長線臨江沿江路段宛若一條彩練依附著蔚藍的江水,向大山深處延伸……在這條沿江公路上,盡管寒風刺骨,風雪中過往的人們依然會看到那抹橘紅色,他,就是共產黨員、養路工于文善。 于文善是臨江市公路養護工程公司樺皮道班的養路工,共產黨員,今年43歲,他是一位養路工的兒子,兄弟姐妹四個都是養路工,他16歲時就參加了工作,接過了父輩們的鍬搞,當上了一名養路工,至今已工作了 27年。由于于文善從小就受到了良好的家庭熏陶,他的父輩們曾經是全省的“班長標兵”,“全優道班”班長,父輩們的事跡上過中央臺的新聞聯播和《工人日報》,老一代養路工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精神深深的銘刻在他的心靈中,在于文善27年的養路生涯中,他始終以父輩們的業績激勵自己,他加入了黨組織,時時處處以一個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最好的行動去完成父輩們沒有實現的夢想。為了天塹化通途,為了山里人過上幸福的生活,于文善付出了青春和生命中全部的愛,無論是風霜雨雪,無論是酷暑嚴寒,為維護公路的安全,于文善每一次都能出色的完成任務。 于文善肩負著沈長線231公里—233公里的養護任務。他的養護路段靠山的一側多石砬子,春、夏、秋季節多落石、塌方;每逢汛期,山體滑坡、泥石流、大面積塌方接連不斷;冬季經常發生雪崩和冰湖上路等災害,因此養護難度較大,任務十分艱巨。232公里+150米處有一處長十幾米的石砬子經常發生落石、塌方,時刻危及公路和人民群眾生命的安全,于文善經常要到這里巡路和清理落石、塌方,因此耗費了他很多心血,特別是汛期,他常常為此飯吃不香,覺睡不好,他想:“七十年代父輩們用鐵鍬、鎬頭和炸藥改造了“十八拐”,(原老路的崗頂路段)為國家節約了10萬元人民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新時代的養路工,我為什么不能改造石砬子?”2009年秋季,于文善花了三個月的時間,將石砬子上面裸露出來那部分石塊用鎬頭和撬棍一點一點挖出,然后搬到山下,三個月的時間就把危險的石砬子搬掉了,他搬走了近百立方米的石塊,極大的改善了落石和塌方路段。于文善默默的做了這一切卻沒有向領導提任何要求,他只要了一件新的標志服,因為舊的已經不能再穿了。 2010年3月14日,從夜間開始,長白山區降下了又一場罕見的暴雪,降雪一直持續到15日,這使得長白山區漫長而寒冷的冬季更加寒冷漫長,給山區公路的除雪防滑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困難,臨江市境內2條國省干線及農村公路全部關閉。凌晨5點,于文善迅速趕到自己的養護路段,這時路面的積雪達到了40公分,兩公里路段發生雪崩4處。于文善深知,這樣大的暴雪僅僅靠公司的機械除雪是不夠的,恢復通車會非常困難,作為一名共產黨員這樣的時刻就要沖在前面。他爬上山坡,冒著被積雪掩埋的危險,將一處5米多高因雪崩形成的雪山推到山下的路面上,然后推到鴨綠江中。就這樣,他處理了4處雪崩后公司除雪的機械還沒有到達他的路段,直到他除了7、8百米路面的積雪后公司的除雪車才趕到。經過10個多小時的艱苦奮戰,于文善的養護路段恢復了通車,沈長線臨江路段在最短的時間內恢復了通車,其他路段也相繼恢復了通車。風雪中于文善的帽子上、身上粘滿了冰雪,他用艱苦的勞動展示出共產黨員和新時代養路工的風采。在15日晚臨江電視臺播放的新聞中,全市人民看到了沈長線多處雪崩路段和養路員工奮力除雪的畫面,而后是積雪被清除干凈的黑色油路路面。 2010年汛期,對于于文善來說是驚心動魄的,前所未有的大到暴雨給山區公路帶來了巨大損失。7月31日,于文善管養的兩公里路段多處發生山體滑坡、泥石流和塌方,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促使他夜以繼日地忙碌在水毀路段上,在清理塌方的時候,陡峭的山坡在洪水的沖擊下,巨大的巖石隨時都有可能再度脫落,于文善全然不顧。在自己的承包路段剛剛恢復通車后,于文善又參加了四道溝大橋和五道溝大橋的搶修中,他和公司領導一樣,一次又一次扛起沙袋,奮不顧身的沖入激流,直到大橋恢復通車。 于文善,一個普通的養路工,在平凡而艱苦的養路工作中書寫了不平凡的業績,他無愧于共產黨員的光榮稱號,為了完成父輩們沒有實現的夢想,為了山區公路的巨大變化,他默默的奉獻著,執著的追求著...... 附:于文善工作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