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是關系中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戰略問題,是整個現代化進程中長期面臨的問題。在“十一五”期間,我市認真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發展方略,深入落實“多予少取放活”方針,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加大城鄉發展,對“三農”扶持力度不斷加大,著眼臨江地域特點和邊境特點,突出發展農村產業、突出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突出解決民生問題、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改革、促進農村社會事業發展。經過五年的努力,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農民生產、生活水平明顯改善,社會主義新農村取得突破性成果。 到2010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9.4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預計達到17.8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預計達到5851.2元。分別比“十五”期末增長53%;49%;11%。農產品加工業銷售收入達3億元,農村城鎮化率達到70%,農村人均居住面積達到30平方米以上。連續兩年,市政府被省政府授予社會主義新農村先進單位。2007年白山市綜合評比第一名。2008年獲得省新農村建設獎補一等獎。2009年獲得獎補三等獎。 “十一五”期間,我市糧食產量穩定在4萬噸左右,就是在今年百年一遇的洪災我市糧食產量已達到3萬7千噸。我市積極引導農民采取科學的無害化管理和種植技術推廣優良品種,高效作物占有率達到51%,優質品占有率達到51%。臨江市雖然不是糧食主產區,但是糧食收入仍然是農民增加收入的主要渠道之一,我市緊緊抓住糧食價格回升和國家免征農業稅及對種糧農民進行補貼的政策,充分調動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主要壓縮普通玉米的面積,大力發展甜、粘、糯等鮮食玉米及青儲飼料玉米和優質綠色水稻;大力發展高蛋白大豆。我市在六道溝鎮開展玉米高產創建活動使玉米平均畝產達973.2千克。高出平均水平3百多千克。 農村產業化經營是增強農業發展能力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我市借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發展機遇,充分依托我市農業的特色和優勢,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通過對外招商引資和積極支持現有企業相結合,培育一批關聯度大,技術水平高、帶動能力強的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形成以大型龍頭企業為主,中小型企業為輔,多業并舉,群體發展的農業產業化新格局。重點扶持了宏大、鍵今、保健等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十一五”期間,培育利生源保健品有限公司、黑松富民甜玉米加工廠、樺樹鹿場、康龍藥業等一批新的龍頭企業。 新農村啟動以來,市委、市政府把改善農村基礎設施作為工作的落腳點,采取措施在公共設施、交通、安全飲水、醫療衛生和教育等方面重點向農村傾斜,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創歷史最高。到2009年,試點村鎮新農村建設公路建設累計投資9106萬元,總里程107.1公里。其中2009年總投資705萬元,新農村公路建設竣工項目8項,10.5公里。四道溝村、六道溝河南新村、螞蟻河村便民大橋相繼建成通車,這在我市鄉村道路史上是空前的。今年我市總投資566萬元,解決了剩余村屯安全飲用水問題;夾皮溝村、西馬村文化廣場等農村基礎項目完成35項。已完成農村沼氣池建設2300個,全市已有3個村建立了秸桿氣化站,2000多戶農民使用了沼氣,三分之二以上的村完成了信息網絡鏈接。今年全市用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投資已達到1.6億元。通過整合領導力量、社會資源、社會投入,拓寬了各種要素流向農村的渠道,白山市水務局、交通局、財政局等幫扶單位幫助我市試點村鎮改善基礎設施、謀劃產業發展項目、解決泥草房改造等民生問題,我市63個幫扶部門也都不同程度地落實了幫扶措施,這些資金的投入一定程度地推動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基本上解決了農民群眾行路難、就醫難、飲水不安全、文體生活匱乏等民生問題,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自2006年開展“新農合”試點工作以來,不斷創新管理體制,成功走出了一條全新的合作醫療管理之路,覆蓋面達100%。鄉鎮農民參合人數逐年增加,參合率由2006年的75.16%提高到2010年的98.58%;住院補償費用從2006年的400多萬到2009年的1200多萬逐年提高。 2006年至2009年新農合住院補償情況統計 從條形圖不僅可以看到總補償逐年增加,還能清晰地看到縣級及縣級以上醫療機構住院補償增長迅速,這說明農民敢上大醫院看病,“新農合”解決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后顧之憂。 我市因地制宜使特色農業在“十一五”期間突飛猛進:葦沙河鎮、大栗子街道等沿江地區有山葡萄種植加工產業帶;樺樹鎮、六道溝鎮等高寒山區有人參、五味子、紅景天等中草藥種植加工產業帶;鬧枝鎮等半高寒山區有精品糧食生產加工產業帶;市區及市區周邊有黑木耳、香菇為主的食用菌產業帶,牽動農業和農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剛剛過去的五年是臨江市農村農業不平凡的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