葦沙河鎮白馬浪村3、4社位于葦沙河鎮西南部,距離鎮區17公里,距離白馬浪村部4公里。這里的居民有30戶居住在偏僻的山崗上。人均耕地不足1畝,公路沒有實施硬覆蓋,飲水要到幾公里遠的山澗背,沒有學校及衛生所。 一、實施生態移民的必要性 1、白馬浪村3、4社居住偏僻的30戶居民大多是云峰水庫原遷移民及原遷移民后代。云峰水庫建成蓄水后,他們后靠安置在這里。由于這里移民群眾所擁有的耕地少、土地貧瘠,且都在坡度超過25°的山坡上,因此移民群眾生活艱辛。這里移民年人均純收入一千五百元左右,遠遠低于白馬浪村基礎設施較好的居民集中區生活水平。 2、這里的基礎設施薄弱。公路及飲水成為制約移民群眾致富的最大瓶頸。移民群眾也曾經委托村委會向我們移民辦公室請求修建水泥路。由于這里距離鎮區及白馬浪村有水泥路的地點較遠,建設水泥路需100余萬元。這里的居民沒有自來水,人畜飲水要到幾公里外的山澗背。雖然我們這里并不缺水,但由于居民居住在山里,沒有修建自來水所必須的充足水源及鋪設管道的鋪設條件。臨江市移民辦公室接到村委會修建水泥路及自來水的請求后,曾經多次到這里實地考察。也都因為投入過大,移民資金不足而沒有辦法實施。 3、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由于這里冬季漫長且寒冷,移民群眾只能多砍樹木儲備燒柴,盜砍林木現象嚴重。毀林造地也造成了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時常引起火災。 4、移民居住環境差。這里的移民群眾大多居住在幾十年前建設的泥草房中,有的房屋有倒塌的危險。由于生活困難,多數移民群眾沒有能力重建。 5、影響旅游業。白馬浪村已被吉林省定為紅色旅游區,是臨江—集安—丹東旅游熱線的必經之地。3—4社幾十戶移民群眾的泥草房正位于路邊山崗上,對白馬浪村旅游業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生態移民受歡迎 在白馬浪村村委會征求移民群眾搬遷意見時,移民群眾都十分贊成,并說這是一項造福移民的民心工程。除一戶年歲較大,故土難離的老者不情愿外,其余均同意搬遷改變現在的生活窘境,早日脫貧致富,征求意見通過率達97﹪。 三、生態移民的具體措施 1、在白馬浪村3—4社居民自主建設、自愿搬遷的情況下,市移民辦申請吉林省水庫移民定理局移民后期扶持資金29萬元。補助原遷移民及原遷移民子女每戶1萬元,補助原居住地住戶每戶5000元,用于房屋建設及住房外墻保溫建設;整合臨江市泥草房改造資金45萬元,每戶補助建房資金1.5萬元;每戶移民自籌建房資金1萬元。 2、搬遷后,原居住地房屋扒倒并實施退耕還林,不再復耕。 3、建設地點選在白馬浪村下部落屯。下部落屯靠近公路,基礎設施齊全,距離村部900米。便于移民群眾開展農業生產、漁業養殖、旅游開發,避免因二次搬遷給移民群眾造成致富困難的問題。 4、新建住房建設標準按照村鎮建設總體規劃,為磚瓦結構,建筑面積為50平方米,宅基地面積按《吉林省土地管理條例》規定標準執行。 四、效益分析 1、葦沙河鎮白馬浪村3-4社生態移民如實施將徹底改變在此居住移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提高移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移民后期扶持資金投入將更有價值,更加集中,避免沒有必要的重復建設。建成后的生態移民新屯座落在鴨綠江邊旅游熱線公路旁,移民群眾可以依托旅游業開展“農家樂”“鮮果自助采摘”“自助捕撈”“鴨綠江游船”等旅游項目。移民群眾據此可以實現脫貧致富的夙愿,預計每年可增加收入2000元。 2、搬遷后的移民村已建設有水泥路,自來水等無需再投入,其它基礎設施也相對完備。可以說,市移民辦用了不到30萬元移民后期扶持資金解決了眼前100多萬元才能解決的問題;從長遠看,解決了移民資金陸續“無底洞”式投入而沒有什么實際效果,移民群眾仍舊生活窘迫,致富無路的問題。 市移民辦實施“生態移民”,探索出了一條解決庫區和移民安置區移民因后靠安置而難于扶持、難以發家致富的新思路。生態移民實現了“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豐收;做到了“少花錢,多辦事”的移民后期扶持理念,將有限的移民資金用到了更有意義,更值得投入的地方,讓移民群眾盡早脫貧致富,可以說一舉兩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