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江市紀委監察局始終牢固樹立服務“第一要務”的思想,把優化經濟發展軟環境作為服務經濟建設的切入點,全力當好經濟發展的“清道夫”,為經濟發展開辟了暢通無阻的“綠色通道”。 創新思路,增強軟環境建設的責任意識 堅持“用硬措施治理軟環境”的方針,秉承“硬件不足軟件補、政策不足服務補、優惠不足感情補”的軟環境建設工作思路,努力營造“廉潔勤政、務實高效的服務環境;公開、公正、公平的法制環境;寬嚴適度、通暢有序的政策環境;公平競爭、誠實守信的市場環境;全民參與、合力共建的輿論環境”,全面提升了臨江人對軟環境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強化了廣大干部建設好軟環境的責任意識。 深入貫徹落實《企業寧靜日制度》、《涉企行為備案制》、《臨江市損害經濟發展軟環境處理規定》等規章制度,強化制度落實的執行力,建立整治和建設經濟發展軟環境責任制,實行“一票否決制”和問責制,主要解決在軟環境工作中失職、失察、不作為、慢作為或亂作為等問題,堅決做到有責必問,有錯必究,徹底清除“中梗阻”頑疾,對機關工作人員在工作過程中出現失職、瀆職和腐敗行為的,按照相關規定,嚴肅追究相關人員和領導的責任。 失去監督的權力必將導致腐敗。工作中,臨江市著力抓好“三個監督”:一是輿論監督。把“正風大家談”專題節目作為一個監督平臺,進一步暢通人民群眾與政府部門聯系的渠道。“正風大家談”專題節目自2010年5月18日首播以來,共制作涉及政行風和軟環境方面的專題節目9期,并越來越受到群眾的關注。二是社會監督。調動企業力量,設立軟環境監測點。在全市選擇了15戶不同規模的企業和個體工商業戶為軟環境建設監測點,對部門落實軟環境建設規定情況進行全程監督。延伸工作手臂,開展社區監督。在全市6個街道29個社區分別成立軟環境建設社區工作站,設立了軟環境投訴舉報箱,聘請了35名義務監督員、35名軟環境信息采集員、70名軟環境建設志愿者,定期不定期地在社區開展宣傳教育、政策咨詢和意見征集工作,有效發揮了社區組織的監督作用。三是行政監督。市紀委監察局、市軟辦、市糾風辦、市法制辦、市價格監督檢查局、市商務局、市經濟局、市政務公開辦等部門公開了監督電話,抽調有關部門人員組成明察暗訪組,定期或不定期實施行政效能監察。 創新機制,推進重點項目建設 以“三個中心”(促進企業發展服務中心,設在經濟局;外來投資企業全程服務代理中心,設在商務局;督辦督查中心,設在軟環境辦)、“兩個領導小組”(重大項目行政審批和行政事業性收費領導小組)和相關行業主管部門為主體,構建企業服務網絡,以集中座談、上門問需、函詢問需、電話約談等方式,主動了解企業需求及生產經營狀況、發展動態、存在的困難等,做到“用服務吸引企業、用服務扶持企業、用服務留住企業”。重點抓好《重大項目和企業代辦制度》及《軟環境服務監測點制度》等制度的落實,對市政府重點工程和招商引資重大項目,實行領辦和協調服務機制。對進入“綠色通道”程序的審批項目,行政審批部門要實行專人負責,跟蹤服務,協調解決相關問題,在權限范圍內限時辦結。對市重點項目沈陽機床臨江大型鑄件生產基地項目和博聯特科技有限公司羚羊鐵勘查和綜合利用項目的在建和續建工程予以扶持,協調解決開工前期的手續、項目建設“三通一平”及融資難問題,保證項目順利建設,使企業家能放心投資、安心發展。 優化流程,加快政務服務大廳建設 按照省市要求,在對全市審批項目進行認真清理、削減的基礎上,著重在進一步優化審批工作流程上下功夫。鑒于新大廳在建,為做好進駐新大廳的鋪墊和銜接工作,啟動臨時政務公開大廳,購置和安裝了行政審批電子監察和音視頻監控系統及指紋考勤設備。今年6月9日,臨時大廳正式啟動運行,全市具有審批權限的37個部門共355個審批項目(包括收費項目87個)全部錄入行政審批電子監察系統,首批17個部門247個行政審批項目已經入駐大廳辦理,采取“集中辦公、并聯審批、統一收費、限時辦結”的工作方式,嚴格實行公開辦事制度,極大地減少辦事程序,簡化辦理手續,提高辦事效率,實現了“一門接待、一次說明、一站批復、一口收費”。截止7月26日,大廳已接審批件582件,辦結審批件562件,實現辦件收費3.8萬余元。 為進一步加大涉軟案件查辦力度,把涉軟案件作為紀檢監察機關查辦案件工作的重點,整合糾風、執法監察、案件檢查、黨風等力量,從重從快,嚴肅查處一批有震懾力、投資者滿意、老百姓滿意的涉軟案件,對執紀不嚴、有意護短或壓案不查的要從嚴查處并追究領導責任。加強對涉軟案件的領導,實行領導包案、專案查辦、快查快結等制度,堅持涉軟案件必須嚴查、查實必須重處、處理必須曝光,起到震懾和教育作用。今年通過受理投訴,從中發現案件線索7件,初核7件,立案2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