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臨江市的校園建設可以用“翻天覆地”來形容。穿行在鄉鎮山村間,一幢幢新校舍拔地而起,一套套遠程教學設備運進校園,一張張新桌椅搬進教室。風格迥異,各具特色的一座座新校園,堪稱臨江市農村鄉鎮的標志性建筑。在鄉鎮,當地群眾普遍認為:“現在,鄉鎮最好的建筑是學校,最美的環境是校園。” 翻天覆地變化的背后,是臨江市財政教育資金整合強有力的支持。據統計,2004年至2008年5年間,臨江市財政共整合投入校舍建設和改造資金9553.71萬元,全市所有鄉鎮中心校教學樓及其學生宿舍、餐廳、操場等附屬設施全部達到國家建設標準。 臨江市鬧枝中心小學校長林長發說,學校一年來的變化過去連做夢都沒敢想過。新建成的教學樓里,剛擺放進微機室里的30臺新電腦正在安裝調試;新建成的32個座位的語音室和寬大的多媒體教室里各種設施一應俱全。學校原有的兩排教室,改造后分別成了學生的宿舍和食堂:宿舍里新安放了上下鋪鋼床;食堂里的四門冰柜、蒸飯機、和面機、常開茶壺以及制式餐桌椅等,處處呈現新潮氣派。林長發高興地說:“財政投錢建新樓上設備、鋪操場硬覆蓋、換電動伸縮門,從里到外全部裝備一新,就連冬季采暖煤都納入了地方財政開支,我們再也不用為冬季取暖問題煩心了。”從繁雜事務中解脫出來的林長發說這回真能集中精力抓教學了。 2004年前的臨江市農村學校,教學質量參差不齊不說,連孩子上課都沒有安全感。因為農村校舍大多是上世紀70年代修建的低矮平房,由于年久失修,多數已成危房。為了保障教學需要,在資金使用上,財政也像“撒胡椒面”一樣,每年分撥給學校一點資金用于校舍維修。由于需要維修改造的學校較多,資金的投入又明顯不足,所以形成了“資金分散使用,學校年年維修”的尷尬局面,使有限的資金形不成合力,干不成大事,沒有發揮出最大的效益。 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2004年開始,臨江市財政局按照資金整合投入、集中財力辦大事的思路,會同教育部門,對全市110多所學校校舍和設備全部調查摸清底數,把需要建設改造的學校納入計劃,并把所有列入計劃的學校納入項目庫管理。根據每年財力情況和項目的輕重緩急,集中安排資金,做到建設一所,達標一所。同時,為做好教育資金的整合工作,臨江市成立了財政危房改造資金專戶,確保了教育資金“多口進,一口出”,較好地解決了資金的整合使用、統籌調度,為改善農村辦學條件提供了資金保證。 教育資金的整合使用,使臨江市農村學校建設駛上了快車道。自2004年整合教育資金啟動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布局調整、寄宿制學校建設和現代遠程教育等一系列工程以來,臨江市實現了農村集中辦學,教育資源得以優化重組,辦學條件得到了徹底改善。5年間共撤并農村中小學及教學點47所,新建寄宿制學校9所,新建、改造教學樓、學生宿舍、餐廳等設施10.8萬平方米。把支持教育發展放在財政工作的突出位置,在支出上優先保障教育增長。據統計,2004年至2008年,臨江市教育支出達到3.61億元,占同期財政支出的15%,年均支出7226萬元,年均增幅42%。充足的財政經費保障,使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教學差距逐步縮小,教育公平的格局正逐步形成。 “自古讀書須繳費,而今上學不花錢。”到2006年,三年中全市享受免費教科書學生達17574人,減免學雜費14435人,財政補助金額達201.31萬元,為2220名農村寄宿生補助生活費30.2萬元。截止到今年,共落實農村義務教育保障資金1232.9萬元,使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目標得到了充分體現。同時,加大對農村在校貧困寄宿生的補助金額,集中精力辦好一批農村寄宿制學校,使山區孩子在“有學上”的基礎上“上好學”。農村群眾高興地說,過去交費才能上學,現在不但不用交費,連在校住宿、吃飯國家都給補助,真是趕上好時候了。 國家有多大,講臺就有多大。從2005年開始,臨江市全面啟動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搭建了一個覆蓋全市農村中小學的現代遠程教育網絡,實現了城鄉優質教育和資源的共享,教學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3年中,臨江財政共投入資金440.1萬元,為全市7個鄉鎮的農村中小學校配備教學光盤播放設備39套,衛星教學收視設備24套,計算機教室26個,初步實現了“學得好”的目標。六道溝中心校主管教學工作的副校長吳立杰說,學校過去環境差,教學設備陳舊,教學手段落后。這幾年,臨江財政不但投入資金建起了兩棟新的教學樓,連教學設備都全部裝備一新。教學條件好了,硬件設施上去了,教學質量也大大提高了,學校中考成績已連續多年趕上或超過城區的幾所學校。鎮內一些外流到市區上學的學生現在又陸續都回來上學了。 為了保證師生溫暖過冬,安心學習,2007年秋季開始,臨江財政又把農村學校冬季采暖納入地方財政保障范圍,兩年來共支付取暖費及取暖用煤資金890萬元,采取不同的方式解決了農村學校冬季供暖難題。由于實行政府集中采購,采購成本大大降低,僅2007年秋至今年春兩個取暖期就節約資金100多萬元。 變過去教育資金“遍撒胡椒面”為“五指握成拳”,臨江財政走出了一條整合教育資金,集中財力干大事的新路子。一個個落地開花的新項目,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新校舍,已經變成溫暖的陽光,照耀著農村孩子無憂無慮的笑臉,定格為鴨綠江畔一幅靈動和諧的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