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臨江市工商局全面落實科學的發展觀,本著“立足本職、科學監管、服務發展”的原則,緊緊圍繞地方黨委、政府的中心工作,全力做好新時期的工商管理工作,在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做活工商管理機關服務新農村建設大文章,同時,該局以強化服務意識,提高服務質量,深化服務層次,創新服務形式為重點,卓有成效地開展服務新農村建設工作,積極為該市農民朋友提供優質、高效、便捷的服務,通過“紅盾護農、合同幫農、商標護農、市場富農”等有效方式,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得到了全市廣大農民朋友的普遍歡迎。 一、科學定位,搶抓機遇,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的個協會工作 長期以來,基層個協分會組織形式比較分散,工作方法簡單,隊伍整體素質不高,個別機構形同虛設,“兩會”的作用很難發揮出來,去年以來,在該局局長王俊德同志親自倡導下,該局不斷創新基層協會組織與工作模式,整合協會力量,進一步完善組織機構、制度建設與工作機制。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協會工作,把思想認識真正統一到科學發展觀上來,牢固樹立以人為本,以會員為本的思想,強化宗旨觀念、發展觀念、服務觀念,不斷提高服務會員、服務經濟、服務社會的自覺性和積 一是與臨江市司法局和白山市天序律師事務所建立了會員維權聯絡機制。成立了“會員調解委員會”制定了維權工作制度和流程,公布了會員維權熱線電話。全市廣大會員遇到法律糾紛通過協會組織或“會員調解委員會”可以免費 法律咨詢、半價請律師打官司。 二是搭建信息平臺,擴大會員對外宣傳力度。兩年來在解決硬件設備網絡條件的基礎上,全面完成了軟件應用和各級協會的郵箱聯通。實現了與省、市協會及30多個外省、地市縣協會的網上信息互通,依托白山創建的個體私營企業協會網站,使我市4200多項會員資料、成形的企業產品、會員經營意向、經濟信息通過這個平臺宣傳到全國各地,暢通了協會資源共享渠道,提高了協會的管理和服務水平,為我市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為招商引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三是堅持傳統活動項目,體現會員之家的溫暖。在每年春節到來之際,個協各分會都開展了一年一度的走訪慰問送溫暖活動,幾年來,個協和基層分會先后拿出78,000元多為356戶貧困會員、殘疾人會員和農村會員及部分個體私營企業送去了米面、油等生活物質和節日慰問品,使廣大會員感受到了會員之家的溫暖,不斷提升了協會的親和力、凝聚力和號召力。 清明節期間,協會號召臨江商場、國貿購物中心、永順購物中心等市場主辦單位,組織1000多業戶,開展了有聲有色的臨江廣大業戶連續21年祭掃革命烈士的紀念活動。此活動在臨江新聞和黃金視線欄目專題播出后,受到黨委政府和廣大市民的一致稱贊,樹立了廣大業戶良好的社會形象。 去年5.12四川汶川發生地震后,在該局局長王俊德同志的率先垂范下,市協會立即做出反應,及時向全市個體私營企業發出了向災區捐款、獻愛心的倡議。該局局長王俊德同志帶頭捐款500元,全市廣大會員積極響應號召,發揚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奉獻精神,踴躍捐款。在此期間,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個體工商戶和私營企業就向災區捐款737,409元此舉得到省工商局、省、市協會和當地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的一致好評。 二、以人為本,創新服務,努力打造經營型農民品牌形象 服務是協會的立會之本、發展之本。實踐證明,協會的生命力在于活動,凝聚力在于服務。服務出凝聚力、出號召力、出向心力、出生產力,全心全意為會員服務是協會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幾年來,我局協會緊緊抓住服務不放,始終圍繞服務做文章,大膽改革創新,不斷擴大范圍的領域和服務受益面,不斷豐富活動內容,改進服務方法,努力提高服務能力、服務層次和服務效益,推動協會工作的全面升級,努力實現“三個轉變”:即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變一般服務為指導服務,變低層次服務為高層次服務。 今年,在省個協“經營型新農村”建設的倡導下,該局經多方調查,選擇了臨江市葦沙河鎮葦沙河村245戶農民進行試點,對經營型新農村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實踐。收到了明顯的效果。 一是結合省個協《關于進一步做好建設經營型新農村試點的通知》精神,制定了葦沙河村“經營型新農村”試點實施方案和葦沙河村產業項目發展實施規劃,并向廣大村民對經營型新農村建設工作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同時對經營型新農村建設工作的具體要求、基本條件、發展對象、項目扶持和發展目標向廣大農民進行了詳細的解答,提高了村民對經營型新農村的認識和積極參與的熱情。 二是對該村村民進行“經營型新農村”培訓,先后組織村民參加了兩期省個協舉辦的免費培訓班,通過系統培訓,開闊了農民的視野,理清了發展思路,增強了農民參與的積極性。在此基礎上,我局通過進村、入戶宣傳、引導等方式,幫助農民選擇適合當地優勢的產業,為農民出謀劃策,對愿意從事經營的農民,該局積極與衛生等相關部門協調辦理相關手續,為其免費辦理《衛生許可證》和工商《營業執照》,此舉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熱烈歡迎和積極響應。 三是積極指導廣大農民因地制宜開辦“農家樂”田園特色飯莊、特色種植、發展林下經濟、特色水產養殖等,真正使廣大農民的庭院經濟變為商品經濟,農產品變為商品,農民變為商人,以此來提高了農副產品的附加值,進一步指導農戶進行特色種植、特色養殖和多種經營,幫扶農民開展申報一村一品等項工作。截止目前,已有26戶農民辦理了《營業執照》,還有80余戶農民正在積極籌備辦理營業手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