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資料 種 名:夏枯草 學 名:Prunella vulgaris 別 名:棒錘草、大頭花、蜂窩草、燈籠頭草 科:唇形科 屬:夏枯草屬 產地分布 分布于陜西,甘肅,新疆,河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福建,臺灣,廣東,廣西,貴州,四川及云南等省區;生于荒坡、草地、溪邊及路旁等濕潤地上,海拔高可達3000米。歐洲各地,北非,蘇聯西伯利亞,西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均廣泛分布,澳大利亞及北美洲亦偶見。 形態特征 多年生草本植物,基部匍匐生長,在節上生須根。高約30厘米,4~5月莖頂開唇形花,假穗狀花序,上升,下部伏地,自基部多分枝,鈍四棱形,具淺槽,紫紅色,被稀疏的糙毛或近于無毛。莖葉卵狀長圓形或卵圓形,大小不等,先端鈍,基部圓形、截形至寬楔形,下延至葉柄成狹翅,邊緣具不明顯的波狀齒或幾近全緣,花序下方的一對苞葉似莖葉,近卵圓形,無柄或具不明顯的短柄。輪傘花序密集組成頂生長2~4厘米的穗狀花序,花冠紫、藍紫或紅紫色,長約13毫米,略超出于萼。花期4~6月。果期7~10月。 生長習性 園林用途 夏枯草適應性強,園林中適宜大片布置作地被用,也可盆栽布置花壇、庭院。全株可入藥。 繁殖培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