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火鍋的做法 重慶火鍋湯鹵的調制 重慶火鍋的美妙誘人之處在其味,而其味來自火鍋原湯的調制,它決定火鍋的風味,也是制作火鍋最關鍵的一環。原湯的好壞,關系到火鍋的成敗。重慶火鍋的品種較多,原湯也各有差別,但最基本的是紅湯、清湯兩種。只要掌握了這兩種原湯的配方和調制方法,處理好應注意的事項,就可調制出上等原湯。 要調制好原湯,首先要弄清調制重慶火鍋原湯需要什么樣的調味品。所用的調味品必須正宗,質量上乘,不符合要求的調味品不能調制原湯。重慶火鍋所用的主要調味品有:豆瓣(以郫縣豆瓣為上)、豆豉、醪糟汁、花椒、老姜、大蒜、元紅豆瓣、干痘椒、精鹽、哧精、料酒、麻油、胡椒粉、冰糖和五香料等。 眾多的調味品,其作用各不相同。豆瓣使原湯鹵汁顏色紅亮,產生醇和辣味和咸鮮之味,增加鹵汁的香味;豆豉增加原湯中咸鮮香味;醪糟汁增鮮壓腥,去異味,使原湯產生回甜味;花椒調味增香,壓腥去葷去臊;老姜調味增鮮,壓腥去異味;大蒜調味增香,壓腥去異味,殺菌;元紅豆瓣使原湯色紅、增味,使味具有粘附力;干辣椒增加原湯中的辣味和香味;精鹽定味、提鮮、增香、壓異味;味精增鮮增味;料酒增加原湯的回味,使味變得醇和濃厚;麻油調味、增香、降火;胡椒粉增鮮壓異味;冰糖去燥,增加回甜味;五香料去腥、去臊、調色。 重慶火鍋原湯使用的調味品,從性質上可分為脂溶性和水溶性兩類。掌握這種屬性,對調制好原湯很有必要。 屬于脂溶性的調味品有:豆瓣、大蒜、老姜等。使用這些調料,必須先用油煸炒,油量要超過味料,火力不能過大,煸炒時間應稍長一點,才能使調味品的味首充分浸出。 屬于水溶性的調味品有:料酒、冰糖、醪糟汁、精鹽、味精等,必須加入湯中,才能出味。 此外,具有揮發性的一些調味中,如花椒、辣椒、料酒等,受熱時間不應過長,也不能過短,過長揮發過度,味感減弱,過短味感不夠。對此后面還將具體敘述。 重慶火鍋的某些調味品,在使用前必須進行刀工處理。如老姜,宜切成“筷子頭”或“指甲片”,以利出味;大蒜應拍松,以提高調味效果;干辣椒切節,以1 ̄2厘米長為好。要注意,老姜和大蒜等不宜切末,因為容易渾湯和巴鍋。 重慶火鍋使用的食油,主要有四種:牛油、豬油菜油和麻油。牛油可以增加鹵汁中的香味,保持原湯的溫度,增加用料的色澤;豬油除增加原湯香味外,可減弱用料的腥味、異味;菜油作煸炒原料和蘸味之用;麻油較少用于湯汁,多用于味碟。此外還有辣椒油、蠔油、混合油、雞油等,也都是為了增加火鍋的香味和風味。 下面介紹幾種基本原湯的調制方法。 (一)紅湯,是典型的重慶火鍋基礎湯。 此湯用途廣泛,重慶火鍋大部分品種均用此湯。其特點是:口感豐富,汁濃味厚,麻辣適口,鮮香回甜。紅湯配方和調制方法很多,種有特色。 下面介紹三種比較著名并被大家公認的配方和調制方法,供選用。 配方一: 清湯1500克牛油250克。 豆瓣150克豆豉100克 冰糖15克辣椒節50克 姜末50克花椒10克 精鹽15克料酒30克 醪糟汁100克 配方二: 牛肉湯1500克牛油200克 豆瓣125克豆豉45克 冰糖25克干辣椒25克 姜末50克精鹽10克 料酒25克醑糟汁150克 配方三: 雞湯2000克牛油250克 豆瓣醬200克豆豉50克 冰糖50克老姜100克 大蒜200克干紅辣椒25克 花椒25克精鹽10克 料酒100克醪糟汁100克 菜油100克麻油200克 以上三種配方,所用調料雖有差別,但做成后基本上都是正宗重慶火鍋紅湯的滋味。 紅湯的具體調制方法是: 先將炒鍋置旺火上,下油(牛油或菜油等)燒熱后,加豆瓣、姜片(老姜拍破)豆豉,煸出香味并呈紅色,爾后下湯,燒沸后下料酒、醑糟汁、辣椒、花椒、鹽、冰糖等熬制,待湯汁濃厚、香氣四溢、味道麻辣回甜時,便可舀入火鍋中使用。 調制紅湯還要注意以下兩點:一是湯汁表面的浮沫,與油混在一起,必須撇去。其方法是:用勺背輕輕沾取,讓浮沫沾在小勺背上,然后除去,以免將油撇掉。二是要中途嘗一下味道。若咸味不夠,酌量加鹽;若麻辣味不濃,再加點豆瓣、花椒、辣椒;若發現太辣或太咸,可加冰糖或淡湯。經補充調味,使火鍋的味道更符合食者的要求,更突出正宗重慶火鍋的風味 。
上面介紹的配方,適用于火鍋店、火鍋酒樓。一般家庭可采用以下簡易配方: 豬肉湯1500克牛油250克 豆瓣125克白糖30克 姜50克花椒10克 精鹽15克黃酒50克 此方實用簡便,香味稍弱,但基本風味仍然較濃。 (二)白湯,即清湯鹵,用途也廣
如鴛鴦火鍋、清湯火鍋、滋補火鍋等均用此湯,也是重慶火鍋的基礎湯。其特點是:鮮味濃郁,湯汁較清,爽口適宜,不燥不膩,但制作過程比較復雜。 下面將其配方和調制方法介紹如下: “清湯火鍋”清湯的熬制方法 熬制清湯火鍋的清湯分為吊湯、掃湯二個步驟。 (1)吊湯 原料(以食用2500克葷料、2500克素料為例): 雞肉1000克 豬骨1000克 豬排骨1000克 老姜50克 料酒50克 1、將吊湯的原料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中“出一水”后,再用清水洗凈。 2、原料放入鍋中,摻水5000克,先用大火燒沸,打去浮沫后改用小火吊出鮮味即可。 (2)掃湯 原料: 雞脯肉150克 鹽10克 胡椒粉4克 豬凈瘦肉200克 味精4克 制作:1、事先舀出500克吊制好的鮮湯進行冷卻。然后將雞脯肉和豬凈瘦肉捶成絨狀,分別用250克鮮湯解散肉絨。 2、鮮湯置火口上燒沸,下鹽、胡椒,先將豬肉絨倒入湯中,用瓢攪勻,待肉絨浮于湯面時,把鍋移至小火上,保持微沸,五分鐘后用漏絲瓢撈出肉絨,再次將湯燒沸,下雞絨于湯中,用瓢攪勻,待雞絨浮于湯面后,把鍋移至小火上,保持微沸,再將雞絨擠壓為一坨,在湯中熬制。上席時,撈去雞絨,放味精即成。 熬清湯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所選的吊湯原料一定要新鮮、無異味,否則會使湯味不鮮不醇。 2、為使湯能夠味鮮味厚,吊湯時應一次加足水分,千萬不要中途另加冷水,不然會使味感減弱。 3、千萬不可用大火長時間沖吊,這樣會將湯沖呈乳白色,而使湯不清了。 4、掃湯的肉絨一定要用冷鮮湯解散,這樣也可避免減弱湯的鮮味。 5、在掃湯時應隨時去掉湯面的油珠和浮沫。 上述制法,適用于專業火鍋店,一般家庭難以做到。家庭制作可采用以下簡易配方和制法:取鯽魚5條,去鱗、去鰓、剖腹,治凈,放入鍋中,倒入清水2500克,加生姜,用口火慢慢熬制,待湯有鮮味時舀出備用。另用母雞肉、豬排骨、棒子骨各1000克,入鍋加水熬湯。然后將魚湯、雞湯混合,加鹽、胡椒粉等調料即可。如不專門熬湯,用肉湯、骨頭湯亦可,但味稍差。 用清湯需另加胡椒粉、鹽、味精以及蔥、姜、花椒等,以輔助調味,加的品種及數量可根據火鍋種類和食者口味確定。 (三)、“毛肚火鍋”鹵汁的熬制方法 熬制火鍋的鹵汁可以分為吊湯、腩味、熬味三個主要的步驟。 (1)吊湯
原料(以食用2500克葷料、2500克素料為例): 牛骨1000克 牛肋巴肉500克 制作:先將牛骨及牛肉用清水漂洗干凈,然后放入開水鍋中“出一水”(將原料整理清洗后,投入沸水中氽到一定時間以除去腥、臊、膻等異味時撈出。)再用清水洗凈,放入鍋中,摻水約3500克,用大火燒沸,撇去水面上的浮沫,續改用小火慢吊至出鮮味,最后撈去湯中的骨、肉等,即為火鍋的原湯。 吊湯時,如無牛骨可用豬骨代替;如無牛肉可用豬肉或雞肉代替。 (2)腩味、熬味 原料(以食用2500克葷料、2500克素料為例): 郫縣豆瓣200克 花椒15克 鹽25克 干辣椒50克 元紅豆瓣100克 冰糖15克 豆豉25克 老姜75克 味精250克 牛油150克 醪糟100克 大蒜75克 鮮湯3000克 豬油150克 制作: 1、將應用調輔料備齊,該洗的要洗凈,該進行刀口處理的要改好刀。 2、取鐵鍋一口置爐火上,下菜油燒至四成油溫(約100 ̄120℃)時,把干辣椒入油鍋稍炒,待色呈棕紅色撈起(如是整條辣椒,撈起后要用刀鍘成“指甲”碎片)。鍋中另下牛油、豬油,待五成油溫(120 ̄150℃)時放入郫縣豆瓣、元紅豆瓣腩炒至香味四溢,油呈櫻桃紅色時下老姜、大蒜腩出香味。 3、待老姜、大蒜腩出味之后,摻進鮮湯,用大火將湯燒沸,再放進豆豉、醪糟、川鹽、冰糖熬制,至味醇正后,續下入辣椒和花椒熬出麻辣味。臨燙食時下入味精,打去湯面上的浮沫,即成原鹵汁。 (3)腩熬鹵汁應意以下幾點: 1、在腩炒郫縣豆瓣、元紅豆瓣時,要注意爐火的大小,要炒勻炒轉,千萬不能使豆瓣巴鍋焦化。 2、掌握好各種調味品的投入量。因火鍋鹵汁的特點是先定底味,逐次加味,所以,添加調味品應當采取逐步加味的方法,不能一次加得過多。其中,特別要注意冰糖和川鹽的投入量,冰糖放得過多,會使甜味過重,影響“略有回味”這一特點,川鹽放得過多,雖然可以用摻入鮮湯的辦法來解決,但是湯摻多了,鹵汁的濃度就會被沖淡。因此,凡熬鹵汁時均應不時地嘗味,根據味感,適度下入調味料。 3、要保持鹵汁的濃度、味道的醇和及色澤的紅亮,還應注意原料和調味品要留有余地。因火鍋在燙食時,投入的原料較多,而且有些原料是愈燙汁愈清,如毛肚、鴨腸、腰子等;有些原料是愈燙汁愈釅,如肝片、血旺、腦花、脊髓等。它們在入燙時均要吃味,即帶走鹵汁中的味,燙食一段時間就會失味。為了始終保持住鹵水中味的濃度和醇和,應該不失時機地根據鹵汁中味的損失程度加入調料、油脂和原鹵汁。鑒于此,所以凡熬原鹵汁,應多熬一倍或兩倍甚至三倍以上,作為備料以供添加。燙食中切忌往鹵汁中加開水,那樣只能愈加味愈淡,愈淡愈沾不上味。 4、對鹵汁的味要因人、因時、因物、因地而異,靈活變化。 所謂因人而異,是根據用餐對象的需要而確定味別。火鍋雖然使用的是麻辣這一味別,但也有強弱的區分、濃淡的差異。一鍋鹵汁,雖事先已經調配好,但是,最大的優點在于能夠根據入燙者的要求進行添加。麻味不夠,就加一點花椒;不辣,就加一點腩好的郫到豆瓣和碎辣椒;咸了,就摻入一碗鮮湯,使咸味減弱……。強弱、濃談全部取決于就餐者。 所謂因時而異,則是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變化。調制火鍋鹵汁時,對順應季節而適度變化是十分重要的。盛夏,因氣候炎熱,麻辣味相應有所減弱;嚴冬,因氣候寒冷,麻辣味就相應有所增強,這一減一增都是在不影響其傳統風格的前提下實施的。 所謂因物而異,就是充分利用各種調味品的優點來達到最佳調味效果。一種調味品,雖然都呈現出它自己的味感,但是由于產地的不同、規模的不同,而使同樣的味也有強有弱。如花椒,雖都能產生麻味,但在選擇時卻不是盲目地選用,而是擇好而從,有些花椒,看起顏色紅,聞起格外香,熬出的麻味卻較弱。因此,選擇火鍋調味品應將它們的性能搞清楚,以達到即節約成本,又調好味的目的。 所謂因地而異,就是因地區不同(實質是口感和味覺的差異),因地制宜調制火鍋鹵汁的麻、辣、咸、甜幾個味覺。正如川菜一樣,有的誤認為川菜即是麻辣,只要是麻辣就是川菜,這實質是大錯而特錯。我們說川菜是有麻辣,是指川菜中有的菜式按正宗的調味,例如水煮肉片、麻婆豆腐,確實令有的食者接受不了。正因為川菜有因地而宜,巧用麻辣,善用麻辣,而博得國內外食客的贊譽。風靡世界的麻婆豆腐、宮保雞丁,就是最好的例子。 當然以麻辣調料出名的“重慶火鍋”出是如此。重慶火鍋遠渡日本,并被載入世界名菜集之中。可見重慶廚師調味使用麻辣不僅有技,而且巧、善結合,給人以“不能言傳,只能意會”之感。 隨著搞活經濟的不斷開展,烹飪技藝也采取了橫向聯合,技藝交流,輸出、引進等一系列措施,火鍋,作為重慶中一個有名的品種而伴隨著重慶菜的輸出傳到了全國各地,倍受贊譽。這是為什么?這是根據不同口味,按需調味。當人們還不適應麻辣味時,可適量減少麻辣調味品的投入量,而增加糖或醪糟,以增加回甜味。只要加入的味料,食者感覺到有麻辣之味,并覺得適口、滿意,即有風味、又有特色就行了。 目前,在熬制火鍋鹵汁時,還有不少的方法:有的辣椒不經過油腩香,直接下辣椒入鹵汁中熬味;有的只用郫縣豆瓣不用元紅豆瓣;有的豆豉宰碎脂溶后再熬味的。這些方法經作者多次實距比較,效果均不及前面敘述的方法好。 重慶火鍋及做法 一、重慶火鍋溯源 火鍋,各地都有,南人稱"打邊爐",北方叫"涮鍋子",從出土文物西周云雀青銅鍋看, 國人吃火鍋的習俗可謂久遠矣。但人稱"重慶火鍋"的麻辣火鍋卻是中國火鍋文化中屬重慶土產的獨特一支。 溯重慶火鍋起源,其實不登大雅之堂。上世紀中頁之前,重慶乃至整個四川交通不便,商賈旅人來往中原全靠長江水路,船工無論寒暑駕船來往江上、住在船上。當時長江航道未經整治,灘險流急,"青灘泄灘不算灘,崆嶺才是鬼門關",就是說的重慶以下長江航道中三個有名的險灘。每到春冬枯水季節,穿行至此全靠船工纖夫涉水攀巖,拉船行進。為抗風濕嚴寒,貧苦的船工纖夫們用辣椒、花椒濃濃的熬一鍋湯,買一些當時最便宜的豬、牛下水和買的起、撿得著的各樣下腳菜,一起煮進去,大家團團圍坐而食,在麻、辣、燙中吃出一身汗來,即抗寒御濕,又是一種樂趣。這就是重慶火鍋的最早了。由于重慶氣候潮濕,船工們的火鍋發展到街頭巷尾,用一口大鐵鍋置爐上,鍋中用木、鐵片隔成幾格,做起生意來了。湯中作料和鍋中菜肴自也講究了許多。但就食者仍是勞動階級和中下層市民。 世事變遷,往事如煙。如今傳統的老火鍋雖在街頭巷尾還可見,但重慶火鍋作為一種美食早已登堂入室,進入高消費人群。先富起來的人們,吃膩了雞鴨魚肉、山珍海鮮和西式大餐之際,融百味于一鍋、麻辣鮮香俱全,又可除濕通絡健體的重慶火鍋以其別具一格的獨特魅力獲得其青睞。加之火鍋吃法獨特,不怕菜涼,大家圍火而坐,或促膝談心或歡呼暢飲,隨時隨意點菜,不拘形式、不限時間,既可敘友情拉關系,又適通信息談生意。于是重慶火鍋一登龍門身價百倍,躋身餐館酒樓、賓館飯店,遍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火鍋本身內容也大為豐富,由原來簡單的辣椒、花椒、牛油、豆瓣,增加為雞湯、鴨湯、鴿湯以致啤酒火鍋、健身藥膳火鍋,下鍋的菜肴,也由原來的毛肚、黃喉、腰片、鴨腸、豆皮、粉絲和時令青菜到肥牛、鮮魚和魚丸、野味、山珍、海鮮及西蘭花等前人聞所未聞的高檔珍稀蔬菜,一桌幾百上千乃至數千元,不為稀奇。 恭逢盛世,重慶火鍋目前正逢其前所未有的鼎盛時期,這恐怕是麻辣火鍋的始作俑者,當初的船工纖夫們做夢也想不到的。 二、家庭火鍋做法 (一)熬 湯 豬筒子骨兩斤, 洗凈砸碎; 老鴨一只, 洗凈, 去內臟。放入鍋內,冷水加至 淹沒(一開始加足冷水,切忌中途添加冷水)。 1、 作紅湯用:加入適量蔥段、姜(拍松)、蒜、小火燉熬 2-3 小時, 出油、出味, 湯清亮, 瀝去渣.,火鍋內放入重慶火鍋底料, 加入熬出的湯, 加入鹽、雞精, 燒開熬化底料即可涮菜。 2、 作清湯用:加入適量蔥、姜、蒜、火煮燉, 湯成乳白色, 醇濃味鮮, 瀝去渣, 加入食鹽、 雞精,即成白湯。 (二)備 菜: 菜洗凈, 去根、 皮;肉類宜切大片、薄片;午餐肉、火腿腸等切厚片; 土豆等切厚片,分別裝盤。 (三)備味碟 一般準備香油、蒜泥、川崎、醬油、醋等視各自味調用。 (四)湯燒開, 人圍坐, 即可食用, 一般先葷后素。 三、毛肚火鍋 重慶毛肚火鍋,流傳較廣,風靡各地。它的原料以水牛毛肚為主,配以其它生片,由食者自己燙食。味重麻竦,濃香鮮美,饒有風味。 用 料:(六人份) 水牛毛肚1000克、牛肝500克、牛腰500克 黃牛瘦肉500克、豬腦花250克、豬脊髓250克 鱔片250克、雞血100克、鴨血100克 豬肉100克、蒜苗100克、蓮花白100克 金針菇100克、萵筍100克、蔥50克 豌豆苗50克 調 料: 牛肉湯1250克、牛油200克、冰糖25克 辣椒面40克、料酒15克、姜米50克 花椒7克、精鹽10克、永川豆豉40克 醪糟汁100克、郫縣豆瓣醬125克、五香料1包 制 法: 制鹵水:用75克油,下鍋燒熱,加入豆瓣醬煸酥,下姜、五香料、花椒快速炒香,加入牛肉湯。燒開后盛入火鍋中置火上燒開,將以上除精鹽外的調料一齊下鍋,放在口火上煮開約10分鐘,將以上除精鹽外的調料一齊下鍋,放在中火上煮開約10分鐘,打凈浮沫。臨吃時,將火調旺上桌,并根據食者口味下鹽。 片生片:毛肚及千葉肚上,附有很多雜物,必須清洗干凈。洗前將毛肚上的雜物抖盡,攤于案板上,將肚葉層層理伸,再用冷水反復清洗至無草味時,切去肚門沿圈的"肚沿",撕去底板的油皮,以一張大葉和小葉為一連,順紋路切斷。再將每連葉子理順攤平,切成約1.7厘米寬的片,用冷水漂起。牛肝、牛腰和肉等,不論是豬肉或牛肉(背柳肉、梅子頭),均應片成片子(不宜切),片得越薄越好,還應片大張一點。雞、鴨血緊成血旺(加熱凝固),切用打成約兩指長和寬、0.5厘米厚的片子。鱔魚剮后去頭、剔骨、去內臟,橫劃成約4厘米長的片子。蔥、蒜苗切成6-9厘米長的節。蓮花白洗凈,取葉子撕成長片。豌豆苗去老莖,取嫩尖。金針菇洗凈,理齊。萵筍去皮,切條擺好。將上述各料分盤盛裝,圍在火鍋四周。 吃法: 臨吃時,將鱔魚片、腦花、脊髓先下鍋煮起。其它葷素生片隨吃隨燙。每人備麻油加雞蛋清味碟一個蘸食,碟內可加少許味精、鹽及蒜泥。肚、腰、肉片可碼水淀粉下鍋,更為滑嫩,但易渾湯,不宜多用。生片由食者自選,吃多少燙多少。 (注:以上是毛肚火鍋的傳統制闔。目前毛肚火鍋的變化很大,一是原料多、范圍廣;二是原料加工化,只需購入現成的即可燙食;三是味碟種類多,有麻油、蠔油、椒油等幾種。) 四、鴛鴦火鍋 此火鍋融毛肚火鍋同清湯火鍋為一體,只需一爐,雙味同鍋,南北皆宜,故名鴛鴦火鍋。鍋中間隔用銅片焊定,呈太極圖形。清湯、紅湯調制方法依舊,略有變化。清鮮醇濃,麻辣味厚,二者相配,相得益彰。此火鍋于1983年在全國烹飪廚師表演鑒定大會上大受贊譽,制作者重慶的陳志剛獲優秀廚師稱號。 用 料:(8人份) 紅湯火鍋: 黃牛背柳肉200克、水牛肝200克、水牛肚250克 鱔魚片250克、水牛腰300克、活鯽魚10尾(約500克) 魚茸丸150克、鴨血500克、鹵汁2500克(制法見毛肚火鍋) 清湯火鍋: 豬脊肉(片子)200克、鴨胗花200克、鯰魚片200克 水發魷魚片200克、雞片150克、魚茸丸150克 水發刺參片250克、水發牛筋段250克、豬腰片250克 清湯鹵汁2500克(制法見清湯火鍋)。 兩鍋共用原料: 大蔥500克、蒜苗500克、蓮花白500克 豌豆苗尖500克、菠菜500克、黃秧白500克 粉絲250克、冬筍200克、冬菇100克 制 法: 將以上各種葷素原料分盤裝好,圍在鴛鴦火鍋四周,點燃火,燒開湯汁,打去浮沫,即可燙食。 味碟用麻油、蠔油加鹽和味精制成,每碟中放入一個雞蛋的蛋清即可。 吃時,鱔魚片、鴨胗花、魚茸丸可先下鍋煮。鯽魚洗凈后用筷子從魚口中插入,放入火鍋中煮入味,連筷子拿起食用。 注:湯食過程中要加原湯、牛油、鹽、白醬油,以免味淡。 五、啤酒鴨火鍋 此火鍋是近兩年新興的品種,已風行全國,它起源于重慶。傳說當初是一位食客吃火鍋時不慎將一杯啤酒打翻入鍋,頓時奇香四溢,其味誘人,遂由此興起用啤酒調制火鍋。啤酒鴨是下飯佐酒佳肴,回味無窮,鮮香微辣,略帶啤酒香味,風味獨特,并兼有清熱、開胃、利水、除濕之功效。 用 料:(八人份) 新鮮鴨1只(約重1000克)、牛肚250克、豬肉片250克 豬肚150克、午餐肉1聽、豆腐皮250克 萵筍250克、青菜300克、藕300克 調 料: 啤酒350克、菜油200克(約耗135克) 豬油100克、豆瓣醬30克 泡姜片30克、泡辣椒節40克 蒜瓣10瓣、老姜50克 花椒15克、白糖25克 精鹽10克、味精5克 胡椒面3克 制 法: 將鴨子除去內臟、抓尖、嘴殼、去盡殘毛,洗凈,用紗布搌干水分,放入冷水鍋中燒開,開小火煮至八成熟,撈出砍成4厘米見方的塊待用。牛肚冼凈,片成約1.7厘米寬的片。豬肚切下肚頭,剔去肚皮,修去油筋,用清水洗凈,剞十字花刀,再改成寬1.5厘米、長6厘米左右的條。午餐肉和豆腐皮分別切成片。青菜洗凈,去老葉,取嫩葉。藕、萵筍去皮刮洗干凈,分別切成片。以上各料除鴨子外,均各分成兩份,對稱裝盤圍在火鍋周圍。 另用炒鍋置火上,下菜油燒熱,下泡姜片、泡竦椒節、豆瓣醬末、老姜(拍破)炒幾下,潷去余油,下豬油、蒜瓣、花椒等再炒幾下,倒入煮鴨子的湯,煮10分鐘,下鴨塊、啤酒、白糖、鹽、味精、胡椒面,燒開,打去浮沫。然后將湯及鴨塊等舀入火鍋中上桌,點燃火,邊吃邊煮,各種葷素菜隨意燙食。 味碟每人一個,用麻油加鹽和味精拌成。 注:煮鴨的湯不要一次用完,在吃的過程中,用來補充鍋內湯汁。此火鍋也可用雞湯、骨頭湯制作。若喜食辣者,可以加入干辣椒節,其味更烈。 六、多吃火鍋身體好 重慶火鍋,眾人喜愛,這與吃火鍋的樂趣有關。的確,親戚相聚,朋友小酌,圍著火鍋邊吃邊聊,無拘無束,濃香熱氣與和睦的氣氛交融,其樂無窮! 宋人林洪說吃火鍋有"團圓熱暖之",清詩人嚴辰詠火鍋詩句"圍爐聚飲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正是這種樂趣的寫照。 而重慶人總是四季吃火鍋。重慶是中國的三大"火爐"之一,夏天山城的氣溫高達攝氏38度,但火鍋店里仍然食客盈門,手搖扇子,邊吃西瓜,照燙火鍋。 而現在的廣州人也不顧三伏天的暑熱,一群群地擠進火鍋店中,后背吹著空調,前胸烤火鍋,吃得很過癮。其實,吃過夏日火鍋的人才明白,燙食火鍋,大汗一出,幾杯啤酒、飲料下肚,渾身通泰,神清氣爽,令人有飄飄然之感。 究其原因,不少人解釋為:一是夏季氣候潮濕,吃火鍋以驅濕氣;二是以熱抗熱,以熱驅熱,求得一身爽快。一位作家講夏天吃火鍋有如詞家中之"豪放派",或"如武松打虎式","頗有粱夫人擊鼓戰金山之概"。 重慶火鍋由于其原料和配料的作用,大部分進食者吃后感到身體舒適,還可治小病。如略有傷風、鼻塞、頭痛等小恙,一頓火鍋下來,大汗一出,癥狀就會減輕甚至痊愈了;如陰雨天,風濕關節疼痛、麻木,吃一次火鍋,疼痛麻木感即可消失;如食欲不振、胃口不佳者,吃火鍋則越吃越想吃,不覺胃口大開。 具體分析其原因,這可能與眾多調味品的功效有關,如花椒,可祛風順氣、散寒除濕、去痹、堅齒;干辣椒含有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刺激人胃液分泌,增強食欲;豆豉和生姜能發汗解表、驅風散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