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特點 1、 東安子雞是湖南的傳統名菜,它始于唐代,相傳唐玄宗開元年間,湖南東安縣城里,有一家3個老年婦女開的小飯館,某晚來了幾位經商客官,當時店里菜已賣完,店主提來兩只活雞,馬上宰殺洗凈,切成小塊,加上蔥、姜、辣椒等佐料,經旺火,熱油略炒,加入鹽、酒、醋燜燒后,澆上麻油出鍋,雞的香味撲鼻,吃口鮮嫩,客官吃后非常滿意,事后到處宣揚,小店聲名遠播,各路食客都慕名到這家小店吃雞,于是此菜逐漸出名,東守縣縣太爺,風聞此事,也親臨該店品嘗,為之取名為"東安雞"流傳至今已有1千多年的歷史,成為湖南最著名的菜肴。 基本材料 嫩母雞1只 姜25克 干紅辣椒10克 清湯100克 黃醋50克 濕淀粉25克 紹酒25克 味精1克 蔥25克 熟豬油100克 香油2.5克 制作方法 1、先宰殺母雞,撥除雞毛,用干稻草火焚凈細小絨毛,在雞的食袋旁切口,拉出食袋,在雞的肛門切4.5厘米口,掏出內臟,清洗干凈。 2、將凈雞放入湯鍋內煮約8至10分鐘,達七成熟撈出,剁去頭、頸、腳爪作它用。 3、用粗細骨全部剔除,把雞胸、雞腿分開,順肉紋切成5厘米長、1厘米寬的長條。 4、姜去皮,洗凈,片切成4厘米長、1.5厘米粗的細絲,紅干辣椒切絲后,切細末。花椒去籽,拍碎剁細末,蔥白切3.3厘米段。 5、炒鍋置旺火,放入熟豬油,八成熱下入雞條、姜絲、干辣椒末煸炒,出香味和紅油,再放醋、紹酒、精鹽、花椒末、清湯,大火燒開,小火燜2至3分鐘,至湯汁快干時,放入蔥段、味精,用濕淀粉勾芡,改大火,翻勺幾下,淋入芝麻油,郵鍋裝盤即成。 注意: 1、東安縣蘆洪市出生的雞,雞腿小,胸大而肥。選用生長期1年以內的子雞最好。 2、煮雞的時間不宜過長,以腿部能插進筷子撥出無血水為準。 3、雞從脊背一開兩半再去骨,去骨時先去身骨再去腿骨,刀一定緊貼骨頭進刀,注意保持雞形完整。 4、勾芡要少而勻,原料抱汁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