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 心理成長 很多媽媽擔心寶寶獨睡可能會踢被子著涼。其實,寶寶和大人一起睡覺壞處更多,大人呼出的二氧化碳易被寶寶吸進體內,他可能因大腦供氧不足而出現睡不穩、易驚醒等情況,從而影響生長發育;另外,爸爸媽媽睡覺翻身時,也易壓傷寶寶。 所以,寶寶一出生,爸爸媽媽不妨在大床邊安置一張寶寶的小床,這樣既可以讓寶寶從小習慣獨睡,又可以隨時照顧他;而寶寶也能時刻聽到爸媽的聲音、得到他們的愛撫。 由于寶寶和父母睡慣了,對熟悉的環境就會形成較固定的知覺模式,一旦變換環境,心理上肯定接受不了。因此,家長要用孩子能夠接受的辦法,打消分床給寶寶帶來的消極心理影響。 分床前,可以先給寶寶講道理,讓他明白分床睡是很自然的事,就像小動物長大了要離開父母獨自覓食一樣,分床是他長大了的標志,并不是父母不愛他了。 另外,分床要循序漸進。媽媽陪孩子睡覺時先適當拉開一些距離,減輕孩子對媽媽的肌膚依賴;然后,為孩子準備一張緊靠媽媽床的小床,讓孩子一伸手就能得到媽媽的撫愛;慢慢地再把小床放遠一些,但要讓孩子能看見媽媽,避免內心焦慮不安。 當孩子終于一個人睡了一晚,第二天,家長要記得表揚和鼓勵,可以增強孩子獨睡的信心和勇氣。 分床不意味著分房,寶寶和媽媽仍然待在同一個房間里,這可以滿足孩子的安全感;分床睡覺時,家長可以給他講故事,幫他入睡,夜里常去照料,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關心和愛撫;經常撫摸、擁抱孩子,也能滿足孩子對肌膚之親的饑渴感和心理需要。因此,分床早并不會對孩子的心理造成影響,反而是分床晚對寶寶不利。 1歲后,是寶寶分離性焦慮情緒發展的高峰期,他更難以接受和爸媽分床睡的現實,一旦強制分床,就容易產生焦慮、不安、恐懼、孤獨等心理。所以,1歲以前分床更容易。 四五歲是孩子獨立意識萌芽和迅速發展時期,獨睡有利于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和自理能力。但是,如果長期和父母同睡,就會產生戀母、戀父情結,表現得對父母更加依戀,并且具有排他性。 長期不分床除了對寶寶成長不利,也會影響夫妻間的正常生活和感情溝通,因此,還是趁早分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