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材矮小 剛出生的寶寶身長都差不多,到了兩三歲,個子的差別就開始顯現出來了,有的寶寶甚至比同齡孩子矮10多公分,F在寶寶都吃得不錯,家長們也都注意營養,但為什么寶寶的個子會差那么多呢?主要是有的家長沒有給孩子創造生長發育的良好條件,忽略了寶寶長高的諸多因素。 家長容易忽略的生長因素 陽光許多媽媽怕陽光把孩子曬黑了,曬出皮膚病;寶寶處于遮蔽陽光的房間內,家長不太抱寶寶外出直接曬太陽;大一點的兒童外出也要用遮陽傘、太陽帽。豈不知,躲避陽光正是孩子生長緩慢的重要原因。 “萬物生長靠太陽”,人的生長也離不開陽光。人體皮膚中有一種物質叫7—脫氫膽固醇,在紫外線的照射下會合成維生素D(維生素D能促進生長和骨骼鈣化,促進牙齒健全萌出),還有防止氨基酸通過腎臟損失的作用。忽略了陽光照射,就會造成維生素D缺乏,氨基酸丟失,而氨基酸是人體生長的建筑材料。 解決辦法: 科學地曬太陽:每天曬太陽半小時是白種人的標準,我們黃種人不夠,應該每天日照1~2小時,黑種人需要時間更長些(皮膚色素越多,紫外線光合產生維生素D的作用越低)。 讓寶寶多到戶外活動,在游戲中自然而然地曬太陽。隔著單層玻璃,直射太陽的紫外線減少60%,紫外線透過雙層玻璃只剩20%,距窗口4米處的室內,紫外線僅為室外的2%。 戴著帽子、手套和口罩曬太陽,也不科學。寶寶曬太陽應盡可能地暴露皮膚,接受紫外線的照射。冬天應抓住中午時間,日照時間更長一些。 北方戶外嚴寒,不適宜日照的嬰兒可適當補充魚肝油。 睡眠睡眠是生長發育的保證因素。因為促使人體長高的生長激素主要是在睡眠過程中產生、釋放出來的。生長激素在夜間分泌水平最高,在睡眠狀態下的分泌量是清醒狀態下分泌量的3倍或更高,所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長高。睡眠時肌肉放松,有利于關節和骨骼伸展。 解決辦法: ①不同年齡寶寶所需睡眠時間有很大差別,新生兒一晝夜為16~20小時,1~3歲為12~14小時,4~6歲約為11~12小時。 ②創造最好的睡眠環境,燈光要暗,消除噪音,不被大人活動驚擾。 ③稍大兒童,要合理安排學習、鍛煉、睡眠和休息時間,注意培養良好的睡眠習慣。 營養營養物質是身體成長的建筑材料。但人體又不是營養原材料簡單的堆積組合,而是把原材料徹底分解直到分子水平,然后再按著每個人各自的“建筑藍圖”,構建一個全新的個體。這就對建筑材料(營養物質)有兩個最基本的要求,一是充足,二是全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