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 吃藥 藥物既有治療疾病的有利作用,又有不良副反應的有害作用。兒童因其各項機能發育不完善,對藥物毒副作用耐受差,更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為此,家長有必要了解基本的兒童安全用藥常識。由于兒科疾病大多危重多變,要求用藥準確、劑量恰當。故在兒童生病時,一般應到醫院進行正規的診斷和治療,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醫生會根據病情,合理選擇藥物和給藥方法,并計算給藥劑量。家長切忌不遵醫囑,自作主張,貽誤病情。當兒童根據醫生的建議在家接受藥物治療時,家長適當掌握常用藥的藥物性能、作用機制、毒副作用、適應癥,以及藥物劑量的計算方法和用藥方法,可對兒童安全用藥產生較大的幫助作用。 藥物選擇 要根據小兒的年齡、病種、病情和一般情況慎重選用,不能隨便濫用,合并使用的藥物不宜過多,不必要者盡量不用。 抗感染藥物 小兒易患感染性疾病,常用抗感染藥物是抗生素類或磺胺類藥物,即所謂的“消炎藥”。但需要指出的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腸道菌群失調,使微生態紊亂,甚至引起真菌或耐藥菌感染,部分抗生素還可能引起肝腎損害,影響血液系統,因此,選用抗生素一定要嚴格按照適應癥。如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上,90%以上是病毒引起,治療主要是抗病毒及對癥處理,一般不需用抗生素。抗病毒可選用病毒唑口服3~5天,該藥目前不主張靜脈點滴,以免引起血液系統疾病等副作用。還可酌情選用一些具有疏風解表、清熱解毒作用的中成藥。如感冒沖劑、小兒清熱解毒口服液、雙黃連、咽扁沖劑、清開靈沖劑等。如果患兒病情較重,繼發有細菌感染,則需要在醫生指導下運用抗生素治療。此外,小兒另一常見病,有些需要抗感染治療,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不需用抗菌藥的。至于孩子屬于哪種腹瀉,是否需抗感染治療,要化驗,經醫生檢查后才能最后診斷,千萬不能隨便買點抗生素給孩子服用。 病案:林某,女,2歲。因流涕、,家長給服用頭孢類抗生素,一天后仍發熱,家長認為是劑量不夠,就在說明書給出藥量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倍,并加用阿奇霉素和清熱解毒的中藥兩種,還有退熱藥及治流涕的藥,兩天后患兒病情仍未緩解,且出現乏力癥狀。來醫院就診,查血常規提示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明顯降低,醫生囑其停用正在使用的所有藥物,注意休息及多飲水,并用了一些升白細胞的藥物,一天后患兒熱退,兩天后血常規也恢復了正常。其實該患兒只是患了普通感冒,而家長濫用藥物,隨意加大用量,給患兒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 退熱藥 小兒急性感染時多伴發熱,此時家長往往急于給孩子退燒。這種做法對不對呢?我們說發熱是疾病的一種表現,是一個癥狀,而不是一種獨立的疾病。因此,對小兒發熱不能單純地著眼于退熱,而應該積極尋找發熱的原因,治療原發病。當然,對體溫過高或高熱持續不退的患兒,尤其對既往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和高熱伴極度煩躁的患兒,還是需及時采取適當的降溫措施。臨床常用的降溫措施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物理降溫,一種是藥物降溫。具體應用哪一種降溫方法為好,應該根據患兒的年齡、體質和發熱程度來決定。期發熱不宜采用藥物降溫。嬰幼兒一般感染所致的發熱最好先采用適當的物理降溫措施。藥物降溫需注意劑量不要太大,以免使患兒出汗過多引起虛脫或電解質紊亂。 兒科退熱藥種類很多。撲熱息痛是小兒發熱時的首選解熱藥,本藥化學成分是對乙酰氨基酚,商品名有百服寧、泰諾等,一般用量為每次每公斤10mg。阿司匹林可用于小兒各種原因引起的發熱,一般用藥劑量為每次每公斤體重5~10mg。如急需降溫時,可用安乃近或腸溶栓劑。安乃近臨床一般常用滴鼻的方法給藥,但不可反復連續使用;阿苯片或阿魯合劑是阿司匹林與魯米那的合劑,較適合于有高熱驚厥史的患兒,可防止驚厥發作。目前臨床常用的退熱藥還有布洛芬溶液,商品名美林。無論使用哪種退熱藥,都要注意多飲溫開水,以利排汗降溫,同時可防止汗出過多而致虛脫。一般24小時內同一種退熱藥的使用次數不應超過4次。一般發熱如體溫維持在38.5℃以下,也可以靠休息、多飲水,或物理降溫讓體溫下降,服退熱藥不要太積極。 |